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2011年冬季贵州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古会  彭芳  崔庭  原野 《气象》2012,38(3):291-29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及2.5°×2.5°格点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1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500 hPa高度距平场"北高南低"分布以及中高纬阻塞高压的稳定维持,有利于引导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贵州,是持续低温的主要原因。滇黔准静止锋也是重要的影响系统,它的长期存在有利于阴雨天气维持;而大范围的冻雨(雪)天气则是伴随着东移的南支槽以及向上伸展的水汽辐合。由于西太平洋副高较弱和中亚地区低值系统不活跃,没有稳定持续的水汽向贵州输送,所以过程表现出短暂的间歇性,尤其是距离滇黔准静止锋区相对较远的贵州东部地区,受灾程度远不如2008年严重。因为有偏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贵州中西部地区冰冻强度超过2008年;垂直结构的差异是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两次过程(第1和第4次)降水相态不同的重要原因;冰冻的形成与增长是多种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日平均气温是影响冰冻强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2.
贵州省汛期短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彭芳  吴古会  杜小玲 《气象》2012,38(3):307-313
利用贵州区域84测站1991—2009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的小时降水量的强降水阈值。阈值的分布有两个高值中心,最强中心在西南部望谟站,西北部的强降水阈值较低。同时利用各站点阈值统计19年不同月份的强降水事件频数,其分布显示:4月份东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频数较高,5月份频数高值区呈东北—西南向,随后几个月逐渐向西北推进。4—6月事件频数逐渐增大,7月维持,8—9月开始减少。各月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统计表明:一天中有三个相对高值时段,23:00—02:00、05:00—08:00和17:00—20:00,而白天强降水事件很少。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的空间分布表明,西北部的强降水事件多数发生在傍晚到23:00,中部的强降水集中在23:00—02:00,东南部在05:00—08:00。  相似文献   
53.
基于广东省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5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全省多年平均年、季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的大值区位于沿海地区,小值区则位于粤北地区。(2)4个季节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秋季下降最明显,其次是夏季,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位于珠三角地区。(3)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7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季日照时数突变分别发生在1997、1992年,冬季突变发生在2008年,但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4.
本文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站1971~2008年的观测资料和2013年贵州省社会经济资料,结合地理信息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承灾体抗灾能力等四个方面采用归一化后的加权平均方法综合分析了贵州省道路结冰灾害的风险。结果表明:贵州省道路结冰灾害风险的低风险区占全省面积的24.26%,一般风险区范围最大,占全省面积的36.41%,中等风险区占全省面积的24.02%,高风险区占全省面积的11.5%,极高风险区占比最小,为3.83%。全省中等风险及以上的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中部以西地区,东部地区仅分布在在铜仁市中部的梵净山区、黔东南州西部的苗岭主锋之一雷公山一带。   相似文献   
55.
云贵高原东段初夏辐合线锋生型暴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和红外TBB卫星资料对2012年5月11 12日一场典型的初夏暴雨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属于贵州典型的辐合线锋生型暴雨类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850 h Pa切变线耦合是对流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云图上表现为一MCS对流云团自西向东移动。整个暴雨过程中,贵州大部具有高温高湿的层结不稳定特征,低层维持正涡度辐合,高层维持负涡度辐散。锋生函数揭示此类型暴雨天气过程存在明显的锋生现象,水平辐散项F2是引起地面锋生主要的动力因子,而水平辐散项F2和水平变形项F3对850 h Pa锋生有明显的正贡献。用气块理论及其运动学方法来分析对流的触发机制,发现对流的触发与自由对流高度LFC、天气尺度环境场水平辐合的强度、垂直方向辐合高度、辐合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6.
基于加密降水资料的贵州地质灾害概率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大鹏  汪超  韩小令  万超 《气象科技》2016,44(5):788-792
运用信息量法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将全省划分为3个易发等级。利用贵州省2009—2014年的地质灾害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每个等级中地质灾害概率与有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概率论方法将动态临界雨量引入预报模型,建立了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地质灾害概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对于任意的易发区划等级,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分布在一个非常大的区间上;当有效降水量为该区间上一个特定的值时,用相应的概率来描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地质灾害一定发生更为恰当;在2015年的检验中,模型预报准确率超过80%,说明该概率预报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起到良好的预报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57.
This study simulated FY-2 D satellite infrared brightness images based on the WRF and RTTOV models. The effects of prediction errors in WRF micro-and macroscale cloud variables on FY-2 D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ccuracy we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T+0–48 h simulation time,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he simulat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10–27 K, i.e., better than the range of 20–40 K achieved previously. In the T+0–24 h simulation tim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for all four channels were 0.5.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f water channel IR3 was stable and the best. The four types of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 considered all showed that the simulated values of brightness temperature in clouds were too high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cloud systems were incomplete, especially in typhoon area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OM scheme was considered best, followed in descending order by the WSM6, WDM6, and LIN schemes. Compared with observed values, the maximum deviation appeared in the range 253–273 K for all schemes. On the microscale, the snow water mixing ratio of the THOM scheme was much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schemes.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r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solid water in the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 would provide slight benefit for brightness temperature simulations. On the macroscale, the cloud amount obtained by the scheme used in this study was small. Improving the diagnostic scheme for cloud amount, especially high-level cloud, c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brightness temperature simulations.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n intuitive reference for forecasters and constitut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reation of simulat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images for the FY-4 satellite.  相似文献   
58.
基于对象的诊断检验方法(MODE)受降水临界值、卷积半径、属性权重等参数的影响,合理选取卷积半径并准确表征预报场与观测场之间的空间相似度决定了MODE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2020年夏季贵州54个降水个例,以多源融合降水(CMPA)作为实况,使用MODE和FSS评分(Fractions Skill Score)对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 GD)24 h日降水预报进行空间检验。结果表明:卷积半径过小易造成MODE提取降水对象过多,而卷积半径过大则导致局部降水信息丢失,无法从降水场中提取到降水对象。不同卷积半径下计算的最大相似度中值(MMI)存在突变。在MMI基础上引入面积权重构造面积平均最大相似度(AMMI)。AMMI不受提取降水对象个数的影响,较MMI更具有稳定性,用于表征降水场之间的整体空间相似程度更为合理。根据对象总面积随卷积半径的变化将降水分为大范围降水和局部降水2类。大范围降水平均总面积随着卷积半径的增加而增加,AMMI随卷积半径变化不大。随着卷积半径的增加,局部降水平均总面积减小,平均AMMI有所减小。局部降水对卷积半径选取较为敏感,以观测场对象面积变化不超过10%的最大半径作为卷积半径有助于保留降水场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1971-2008年贵州省08:00能见度资料及地面天气图的普查,选取382次区域性辐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了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1999-2008年93次辐射雾08:00地面和高空天气图,进行天气环流条件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面站及高空资料,研究了形成辐射雾的气象条件.研究表明,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主要集中在仲秋到隆冬时段,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均压场是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地面环流条件,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四种高空环流条件为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副热带高压、平直西风气流.地面风速小、湿度大、夜间辐射降温显著及近地层有逆温、整层“上干下湿”是形成区域性辐射雾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60.
贵州威宁春种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气候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贵州马铃薯种植生产的最佳气候指标,做好马铃薯产业的气象服务,达到降低不利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影响的目的,本文选取了1986~2009年威宁春种秋收马铃薯鲜薯产量资料,以及威宁气象站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用于分析。采用积分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贵州威宁春种马铃薯生育期内的光、温、水等气象对当地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动态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气温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负效应为主,贵州威宁马铃薯生长的热量资源十分充足,且威宁的高温日数少;马铃薯生长的光资源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与马铃薯生长对光照的需求非常一致;马铃薯生长的大部分时段降水丰富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